梦非梦,戏非戏,它们总与现实人生紧紧缠绕,牢牢纠结在一起。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若用鲁迅的这个标准去观察中国古典悲剧,《桃花扇》无疑是一部上乘之作。女主角李香君,“秦淮八艳”之一,她与寇白门、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等江南美女齐名。男主角侯方域(字朝宗),是明清易代之际的北方才子。才子佳人的戏多半属于媚俗甚至庸俗的戏,但《桃花扇》不同,它不仅蕴含国破家亡的身世之痛,而且表彰节义和爱国精神。在整部戏剧中,傲岸而立的形象并非须眉,而是巾帼,是那位青楼女子李香君。这尤其难能可贵。
侯方域二十二岁赴金陵(南京)参加乡试,结识东林党的余脉——复社诸名士(冒襄、归庄、陈贞慧、吴伟业、黄宗羲、吴应箕等人)。有道是,正邪不两立,他们奋起反对宦官专权,吴应箕、陈贞慧等人专门选在太庙这种读书人集中的地方痛打魏忠贤的干儿子阮大铖,因此双方结怨极深。李香君身在青楼,才、色、艺三绝,她同样痛恨世间强梁和官场败类,不乐意与人渣周旋。侯方域经由同乡好友苏昆生引见香君,两人一见钟情。侯方域看中的是李香君的花颜玉貌,李香君看中侯方域的则是其卓越的才华和凛然的正气。侯方域被阮大铖构陷后,不得已告别香君,离开金陵,回到河南老家(商丘)。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城,明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五个月后,朱由检的弟弟朱由嵩在金陵(今南京)即位,短期偏安江东的局面就此形成。朱由嵩登基后,于翌年改元弘光,大批起用那些曾经攀结宦官头子魏忠贤的宵小之辈和奸宄之徒,马士英入阁,阮大铖巡江,顿时形成“虎狼杂进,猫鼠同眠”的局面,其结果可想而知,党祸重兴,贤良之士“蔓抄殆遍”,复社诸君子逃的逃,散的散,死的死。
香君逗留在一夕数惊的京陵城。阮大铖以厚金相诱,她不为所动。田仰以强力相劫,她拼死不从,为此头撞栏杆,血溅团扇,嗣后被杨龙友点染成一枝鲜艳的桃花。香君断然拒收阮大铖的添妆费,不愿接受阮某的梳笼,这场“却奁”的正剧使色中馋鬼阮大铖沮丧不已,那个在他心中打了无数遍的如意算盘一旦落空,他不仅在众人面前大丢其脸,而且在那群不图收复北方、只知醉生梦死的文武大臣面前折损了锋头。阮大铖恼羞成怒,由于势禁形格,暂时强抑住心头的邪火,悻悻作罢。阮大铖不可能轻易放过李香君,很快他就瞅准时机,公报私仇,将香君强行征入南都后宫的乐部,为那位罔顾大难临头的昏君朱由嵩奏《玉树后庭花》,演阮大铖创作的剧目《燕子笺》。身处虎穴狼窝,香君幸得梨园义友柳敬亭等人的处处保护,才幸免于阮大铖的催花辣手。
侯方域曾南下寻找香君,由于宫墙隔绝,未能见到爱侣一面,只得怅然而返。彼时,北人南下避难的多,南人北上办事的少,好不容易有人前往河南汴梁,李香君赶紧写好一封书信,托他带给侯公子。信笺字字含悲,既表达她别后的思念和感伤,也表达她对奸臣贼子的无限憎恶。香君随信赠给侯方域一只香囊、一块玉玦、一枚金钿和一把桃花扇,这些随身之物最见真情,它们的含义也一一分明。在信尾,香君郑重叮咛道:“吁!桃花艳褪,血痕岂化胭脂;豆蔻香销,手泽尚含兰麝。妾之志固如玉玦,未卜公子之志,能似金钿否也?”好个“未卜”,香君的疑虑并非毫无来由,侯方域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有别于铁骨铮铮的江湖硬汉,他究竟扛不扛得住外界施加的精神压力呢?这确实是个未知数。
不久,清军控制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为了笼络人心,顺治帝颁旨,择期开科取士。1651年,侯方域顺从父亲的意愿,参加河南乡闱,得中副榜。这不仅违背了他本人的初衷,也辜负了香君对他的期望。消息传来,香君满心惘然,难以置信,她该是多么伤怀!
香君对俗世丧失了最后一丝好感,对爱情充满了千杵捣心的绝望,她削发为尼,长伴古佛青灯,孤寂地度完余生。世间有无数人死于心碎,她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四百多年前的奇女子,至今仍旧“活”在悲剧《桃花扇》中,这是她的幸运,也是她的不幸。她宁愿一瞑而不复视,戏剧却使她无奈地复活,但那位同样名叫香君的女主角只不过是她的幻影。后世观众看到了“似”,却注定看不到“是”。
血色桃花谢了又开,开了又谢。我们用醒眼去看,桃花就是桃花。我们用醉眼去看,桃花又是什么?